從貓咪地圖到社會創新

從貓咪地圖到社會創新

This article is currently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Sorry for inconvenience. 

Will著,轉載自《明報周刊》「社區創新智庫」專欄 http://bit.ly/42YckYv

你對自己生活的社區有幾多了解?大埔一班小學生在2023年的「空間數據共享平台」大獎中,用了一個有趣的方法——「尋覓喵星人」,嘗試用自己的眼睛和腳步,重新發現他們的居住地方,用空間數據記錄每一隻社區貓的足跡,畫出屬於大埔的「貓咪地圖」。

學生們多次實地考察,走訪了不同地點、店舖,細心觀察貓咪的行蹤,和店主、街坊傾談,記下貓咪的生活點滴和背後故事,最後變成了一份有人情味的社區空間數據地圖,每一個標記都記錄着人與貓的連結。

空間數據與社會創新

「空間數據」聽起來好像很高深,其實很簡單,就是把發生在不同地方的事情、資訊或故事,用地圖或位置標示出來。譬如小學生記錄大埔貓咪的出沒地點,這些資料本身就是一種空間數據。我們還可以分析貓咪最常出沒的地方,或者牠們的日常活動路線,讓我們不只看到單一地點,而是發現背後的生活模式和故事。甚至可以找出不同元素之間的關係,例如社區貓出沒的地方,是否都與某些店舖,甚至某位餵貓者有關?

不過,空間數據的應用遠不止於尋找社區貓。如果我們把無障礙設施、公共空間、回收點等設施的位置都標註出來,就能清楚看到社區資源的分布,甚至發現有些地方資源不足,作出改善。當大家一起記錄、分享和討論,這些數據就能成為推動改變的力量。

「社會創新」就是用新方法解決社會問題、回應社區需要,而空間數據正是一個很有用的工具。透過地圖和數據,我們能更清楚看到問題所在、資源如何分配,甚至想像新的解決方案。

空間數據:記錄、連結、啟發

「貓咪地圖」其實就是空間數據的最佳示範。他們把觀察所得,例如哪裏有貓、貓的活動範圍、店主的回憶、街坊的故事標示出來。這些數據不止是冷冰冰的點和線,更是社區生活的軌跡。透過這些數據,不同的人可以用新的視角了解社區,讓我們看見社區的特色和需要,甚至有機會啟發未來的社區行動。

數據的真正價值在於行動轉化。貓咪地圖除了記錄現狀,更啟發我們思考:貓咪在社區中扮演着甚麼角色?社區貓又如何加強人們對社區的歸屬感?這些問題,未必單靠數據分析就有答案。當我們將地圖與店主和街坊的故事結合,可能發現有些地方因有貓咪而聚集了更多人,有些街坊因照顧貓咪而變得對社區更有參與感。這些發現往往來自訪問、觀察和社區對話,才能找出真正的社會需要。這就是「數據的深度」,我們不只看圖表,更要聆聽故事,理解背後的人情和結構。

社會創新,由社區參與開始

「貓咪地圖」還有另一層啟示,就是空間數據從來不是專家或政府的專利。每個市民都可以參與。今日你記錄貓咪,明日可以是無障礙設施、公園分佈、街坊長者的需求。只要肯觀察、記錄、分享,社區的小故事都可以變成推動改變的力量。社會創新,需要的是「看見」和「連結」的能力。

Good Lab 好單位最近與地理空間實驗室合作,設計了一系列設計思維工作坊和活動——「空間數據共想師」,以設計思維的角度,探索創新方案,思考如何結合設計思維和空間數據,讓我們的社區變得更加宜居。

大大步尋喵星人:尋覓社區貓咪的足跡:https://storymaps.arcgis.com/stories/0201ae2fb1f94b4688ee1d4fccff6e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