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理念可移山:推動公營部門創變風潮
在公共領域推動創新不容易,但並非絕對不可能。新加坡、韓國等各地政府紛紛應用設計思維,務求讓公共服務變得更兼容並蓄,更能切實回應社會需要。香港能在這些例子上學到甚麼?我們眼前又有甚麼機遇正靜待發掘呢?
香港一隅之地,卻不乏創新的例子 — 我們建有全球首個在海中興建的水庫,也有亞洲數一數二的中環行人天橋系統。香港的公營部門一直透過創新的方法,興建頑強且具適應力的建設,去克服香港先天獨有的地理限制,同時支撐經濟發展。
近幾十年,一套名叫「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 的概念受到全球商界、以至公共領域所注目。設計思維本身是一套在產品開發時常用到的思維模式,後來慢慢演化成為一套解決問題的創新方法,並開始為各地公營部門所重視和應用。所謂設計思維,其實是一套着重「以人為本」的解難方法。透過理解服務對象的實際需要、重新定義問題核心,構想解決方案,再製作原型並加以測試,設計思維讓公營部門能以較低風險、低成本的方法得出更創新、更得市民與持份者認同的解決方案。
各地公營部門應用設計思維的方法和領域相異。以英國為例,當地政府設立 Policy Lab UK 這類型以設計思維為主軸的跨部門團隊,改革政策和公共服務。
近來,我們留意到香港政府也正朝著這個方向進發。自2017年,政府在《施政報告》中(第三章:多元經濟,第88項)強調「設計思維」對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多個部門紛紛在制訂策略時加入設計思維的元素,目標是更有效回應市民需要。
與市民攜手走過「設計思維」歷程 共同創新公共基建
讓我們先分享一個在基建發展項目上應用設計思維的例子。2017年,渠務署計劃升級和擴建石湖墟污水處理廠,以增加污水處理量。計劃的一大重點,就是要確保這座設施在升級後仍然可以與周邊環境和諧共存,繼續服務社區。為了達成這一目標,署方決定把原有規劃過程轉變為鼓勵民官共創的設計思維歷程。
渠務署伙拍 Good Lab,策動了「社區環境工作室@石湖墟淨水設施及周邊地區」項目。項目包括一連串的跨界別設計思維環節,居民、環保團體、教育人士、部門官員,以及其他持份者聚首一堂,希望找出被忽略的問題癥結、構思創新主意。透過協作,持份者們一同探討把淨水設施變得更「以社區為本」的各種可能。
我們將各方共創所得的提案製成建議原型 (Prototype),包括3D模型。另外,我們亦與居民一同設計出以「上水的可持續生活」和「水資源與地區歷史」為主題的兩條教育導覽路線。目的是要增強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同時重新建立起地區設施、附近居民和大自然之間的連繫。
在香港公共服務和基建的規劃及設計中,這項目的做法相對嶄新,為以設計思維作主軸的基建項目開創先河。
其他亞洲國家如何運用設計思維轉化公共服務?
與此同時,亞洲各國公營部門積極將設計思維應用在各公共領域中。除了公共基建,設計思維也會被應用到公共服務設計上,並透過公營部門與民間的協作與參與,探索公共服務的缺口,力求提升服務體驗並解決複雜社會問題,改善市民生活質素。
新加坡
云云亞洲國家中,新加坡在這創變風潮裡擔任領頭羊的角色。新加坡長久以來重視社區參與,運用設計思維設計公共服務亦已有一段時間。這做法在充滿危機的當下,尤其印證了設計思維的效用。
在疫情開始肆虐時,新加坡的衛生部醫療護理轉型署(Ministry of Health – Office for Healthcare Transformation)在它的公開創新平台 Design4Impact 舉辦了一場比賽,希望匯聚民間智慧,為社會正面對的醫療挑戰尋找破舊立新、可持續,並且以社區為本的點子。
經過一輪徵集,多個優勝方案脱穎而出。其中一個方案出自一組大學生隊伍。這隊伍眼見社區裏的長者因不擅科技,在各樣防疫政策下未能與外界接觸,因而倍感孤獨。故此,他們萌生一個想法,為患慢性疾病的獨居長者塑造一個「無須科技的社交媒體體驗」。
運用設計思維,這群大學生發展出一個解決方案:轉化新加坡組屋獨有的「空置平台」(void deck,組屋最底層空置的公共空間)為社區空間,安放展板記錄組屋中各長者的健康進度,讓社區中的居民協助跟進長者們的生活習慣。負責構思的學生說:「疫情期間,我們青年人依賴社交媒體與外界聯繫。我們希望長者也能有同樣的體驗,這個方案有助他們照顧自己的健康,同時也能發揮社區守望相助的力量。」雖然方案仍需經歷更多測試,但Design4Impact 這案例正正印證了設計思維的價值,展現公營部門可如何活用此概念,與社區靈活地應對複雜的社會挑戰。
韓國
另一邊廂,韓國政府同樣加速其創新的步伐。韓國政府清楚認知到解決社會問題,需要社會不同界別的共同投入,因而慢慢著重由下而上的政策發展。政府鼓勵各部門突破框架,採用名為「生活實驗室」(Living Labs) 的開放式創新模式,下至普通市民、上至官員等各界持份者都能一同經歷共創過程,以設計思維解決部門當務之急的問題。
在韓國光州,市民會主動帶頭發掘社區問題,並透過「本地問題解決平台」(Local Problem-solving Platform) 與地區政府和公營部門合作,多方一同找出突破方案。當中,Sweet Co-living 就是其中一個例子,該項目的目標是確立一個嶄新的社區活化模式,改善光州人民的生活質素。光州長期面對貧民窟、空置房屋,以及青年人住屋等問題。這項目就此聚集居民、政府官員和房屋議題專家,希望為年青人共創出一個能妥善協調空置房屋、住宅空間,以及活動場所供應的社區活化模式。
進一步強化公共領域創新的力道
面對社會急劇變化,公共政策上的問題,如人口老化、房屋問題等亦越見棘手。香港公營部門不可能一直源用舊的方式,回應複雜多變的挑戰。部門有必要加大創新的力度,發掘有別於以往的解難途徑回應社會需要。這創新亦不只限於公共基建設計上,正如上文所述的案例中,設計思維應用於公共服務、政策制訂等範疇,都能發揮成效。我們明白要推動創新,必然會遇到挑戰,也難免會為政府的既定程序帶來翻天地覆的改變。因此,我們找出了三個切入點,協助公營部門進一步探索公共領域創新的可能。
1. 推動創新 先從反覆試驗開始
創新並不能一步登天,它是一個重覆探索改善空間的過程。設計思維之所以能如此有效達致創新,是因為它讓我們能夠有系統地試錯,體現實驗精神。
想要進行公共領域上的創新,可先從小處着手,訂定明確的目標,投放少許資源製造原型,再針對目標進行測試和微調。這樣的做法有助公營部門提前預測並應對不明朗因素,早一步消除危機,用有限的公共資源達致最大收益。若想提升公營部門的創新力度,團隊需要建立對失敗更加寬容的共識,接納可控制風險和不確定性。要做到這一點,公營部門應先裝備團隊裡的「創變者」,授權讓這些公務員實踐創新,帶動整個部門迎來變革,為日後推動公營部門創新奠定良好基石。
2. 建立公務員團隊乃至社會的創新能力
近年我們目見公營部門推動創新有不少進展,部門除了與本地的創新顧問合作,制訂創新項目,亦有為公務員團隊提供訓練,把設計思維引入政府內部。然而,要讓創變成為公營部門的機構文化,可不能單靠訓練自身公務員團隊就能成事,整個社會的創新能力也需要提升。
在新加坡,新加坡設計理事會 (DesignSingapore Council) 建立了School of X,目標是為了培育國民的創新能力,並掌握以人為本的設計精神與方法。透過轉化思維,建立起社區裡的創變者社群,不單使社區有能力針對自身問題制訂更合適的對策,更可讓社會大眾理解到設計思維和創新是如何運作,市民亦更容易接受公營部門的各項創新實驗。
3. 破除「各自為政」的思維和運作模式
多年來,在過度分工的文化下,公營部門少不免出現各自為政的現象。然而,面對不斷變化的棘手問題 (Wicked Problems),所牽涉的部門甚廣,解決方案也往往難以識別或定義。
要尋求出路,公營部門應該破除各自為政的思維和運作模式,進一步推動跨部門、跨界別協作——不論是對內成立跨部門小組行事,抑或是對外落區聆聽市民聲音,從多方探求和共創解決問題的新方向,「共同協作」都能為社會帶來更大收益。
要與公民社會展開協作和共創,需要有一個公眾參與機制配合。這套機制可以是一個公眾參與程序、方法、或工具,最終目的都是要讓公眾能夠持續地參與政策制訂的每個階段。相較起傳統公眾諮詢程序,通常只會出現在決策過程後期,這套公眾參與機制讓政府在政策、基建或服務設計初期走入社區,接觸現有社區網絡,博採眾長,收集見解與徵召創新想法。
過程中,讓政府發現以往忽略了的漏洞和問題的癥結 (Pain Points),從而設計出真正貼地回應社會和使用者需要的政策和服務。
其實,民官協作推動創新並非陌生之舉。在前文提及的「社區環境工作室@石湖墟淨水設施及周邊地區」項目中,公營部門已經體會到設計思維和民官協作的效用,並把公眾參與的成果活用至項目規劃。同樣例子還包括「社區環境工作室@元朗」,以及透過設計思維探索理想公廁面貌的「請廁教:香港公廁再發現」項目。
接下來我們要思考的,就是如何把這些成功案例複製到更多公共領域。小型的公眾參與環節可能就是下一步。這些公眾參與環節能夠造就空間,讓民間社會與公營部門展開建設性對話,促進社會團結一致,共同實現一個更堅韌、可持續,並以人為本的社會。
如果你對透過設計思維革新公共領域的案例感興趣,可以按這裡觀看社企民間高峰會2021— 「公共創新 – 連繫彼此」完整環節。
主持:陸樺 Mr Warren LUK(Good Lab好單位 行政總裁)
演講嘉賓: Ms Sunkyung HAN (南韓C. 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王韶瑋女士 Ms Emily ONG (新加坡設計理事會 副執行理事長)、 黃英琦女士 Ms Ada WONG (香港創不同協作 創辦人及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