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戲仿到解困式新聞 ​── WHY so serious -黃永

由戲仿到解困式新聞 ​── WHY so serious -黃永

This article is currently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以政治戲仿方式諷刺時弊可追溯至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喜劇作家亞里斯托芬歷史學家更發現,政治諷刺劇的內容對雅典式民主(亦即「直接民主」)制度下的民意,應該有極大影響。過去,政治諷刺漫畫是世界各地時事版的必備元素;今天,科技除了讓信息得以急速廣傳外,同時讓受眾自製內容造就各種二次創作,包括:改圖、改歌詞、剪接短片,成為新世代的政治戲仿模式。

香港方面,以製造話題及瘋傳內容聞名的網絡平台,處於傳統新聞的邊緣,卻得到時下,尤其是青年人的歡迎。例子如兩間均以香港為大本營的網路平台的社交媒體網站──100毛和9GAG──前者擅於以戲仿和流行曲二次創作手法,回應香港的社會及政治議題,平台包括雜誌、社交網絡、網上電視台,而且也擔當製作公司的角色,替客戶拍攝會在主流傳媒播放的廣告後者更衝出世界,集合全球的二次創作,轉載用戶自創的惹笑圖像與影片平台橫跨Facebook、Twitter、Instagram,而且早在2012便獲多個美國創投基金合共注資二千萬港元,從而令當時9GAG之估值已經超一億港元

Credit to: 100毛 Facebook Page

Credit to: 9GAG Facebook Page

政治戲仿也會稱自己為新聞」或「另類新聞」(Alternative News)。香港的「墳場新聞」網站便是以古人事蹟和古文,借古諷今,當中隱含「歷史總會不斷重複」的意味。又例如日本的虛構新聞社」,滋賀縣一位補習老師創立,滋賀縣位處京都府旁,於是老師想到把「京都」的日文併音由Kyoto轉為Kyoko,即「虛構」,目的是提醒受眾網絡充滿著各假消息,希望透過標明其網站及App內的「新聞」屬虛構,提升現代人的獨立思考能力,同時暗中指出一些荒誕的社會現象試看看這些標題

• 電波大學科研突破 成功以鑽石合成碳鑽石由碳原子組成,科學家又怎可能把鑽石合成碳?這段假新聞旨在提醒讀者要留意科學研究中的因果關係,小心有報道錯用數據,倒果為因。
 
• 山梨縣美富士大學新校規 學生可在網上購買學分既然學生網上抄襲、作假、偽造學歷等情況太過普遍,何不直接讓他們在網上買學分算了?這一段應該是希望讀者反思一下教育的意義。
 
• 美國大選:日本投票率為0%住在日本的美國國民可海外投票或郵寄選票,但卻不可能有日本國民就美國大選投票!這假新聞既批評日本人無意識地追逐美國大選的消息,也暗諷日本國策太過向美國傾斜
 
• 諾貝爾基金會榮獲諾貝爾和平獎 肯定成立諾貝爾和平獎對和平貢獻這則假新聞挑戰諾貝爾的權威,也挑戰一眾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對和平的實質貢獻並間接提醒讀者留意日本可能修憲令自衛隊合憲

不過,以上提到的各個政治戲仿平台使有大量內容跟政治有關仍然被視為提供娛樂為本,而未至於成為一般受眾的「新聞來源」(news source)。真正令主流傳媒及時事評論員刮目相看,是由美國「娛樂中央台(Comedy Central)製作的《每日騷》(The Daily Show)──此節目雖是晚間清談搞笑節目,卻極受18至49歲的人士歡迎,而且有一成的慣性觀眾更以此作為接收新聞的來源願意上節目受訪的嘉賓包括:美國總統、國會議員、政治學教授、白宮新聞記者等。嘉賓一般想透過和這些擅長即興說笑的主持人交流,向受眾表現自己較人性化的一面。主持人也利用幽默手法,迫使受訪者回應某些尷尬問題。

戲仿式新聞無疑令很多過去對政治毫無興趣的人,因為有趣搞笑的內容而多了關心社會。然而,戲仿式新聞由於傾向把一切時事均視為笑話,有可能令受眾忽略了某些事情的嚴重後果。例如大部份晚間清談搞笑節目,都在2016年總統競選的黨內初選期,視特朗普(Donald Trump)為一大笑話,沒有認真看待特朗普早期只顧肆無忌憚地攻擊其他對手,卻毫無理據,而且也未有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加上特朗普的狂妄本色實在搞笑,於是他獲得的曝光率遠較其他參選人多,間接令他勝出選舉。另一方面,不少搞笑節目主持人亦沒有打算提升所謂「專業新聞操守」,認為那是新聞工作者的責任,而自己只是「娛樂人」(entertainer),甚至批評越來越多人投向搞笑平台,只因為主流傳媒越來越差,令提升戲仿式新聞質素根本無從入手。

現代新聞學走上WHY路 

新世代新聞要找答案

假如說傳媒是群眾面向世界的一扇窗,那末傳媒其中一個要角色,必定是們想象與理解現實世界正在如何運作。新聞工作者每天透過選擇自己關心(也可以是選擇忽略)的題材,塑造社會大眾的對世事的看法。今天,傳媒都集中報導社會發生了哪些問題,一窩蜂朝向負面報道。例如研究發現,有八成美國人認為傳媒的工作是報導壞消息──那是在特朗普上台之前,今天再做一次同樣研究,比率可能會更高

究竟負面報導對世界有何影響?試想一下,家長只指出孩子的錯誤來嘗試改變他的行為,或是管理層只指出僱員的缺點而期望他們有更好表現,卻從不告訴他們可以怎樣改善,這是最差的管教方式或最欠缺效率的管理方式。對於一個國家以致整個世界,只追求負面的新聞學是行不通的。

每一種新聞學的出現,都是回應時代轉變的結果,但同時又引發新的問題──偵查新聞針對事情到底怎樣發生,但揭發問題速度太快的話,社會整體跟不上;狗仔隊引領受眾進入視像為主的傳媒世界,加深人們對新聞人物的印象,代價是新聞從此娛樂化;沉浸式新聞 (Immersive Journalism) 以第一身報導把受眾吸進新聞現場,嘗試提升對事情的理解,但主觀角度往往導致顧此失彼;故公民新聞學認為不如向受眾賦權,容許每個人都以自己的視點撰寫新聞,然而當人人都有自己的聲音之際,太多角度反而令社會迷失方向;於是,戲仿式新聞把這種集體無力感化成笑話:反正改變不了這個真假不分又是非不分的世界,問題好像只會出現,不會解決,那就不如一笑置之,只顧自身快樂好了。

那麼再向前看新聞學需要有甚麼改變?由事情發生的一刻,新聞學便成了社會與資料間的回應機制(feedback loop),透過呈現真相,讓社會得以自我糾正。新聞工作者一方面是社會的看門狗,探討論各種問包括:政府腐敗、社會等。揭示了這些問題後,希望推動社會改變,相關人等為其行為負責。

因此,我們需要聆聽世界的另一面,不但留意問題所在,而是要關心那些具有創新意念的人,正在「如何」(How)去解決問題,這就是解困新聞學的精神。

支持解困新聞學的人,經常會叫受眾做一個測驗:你認為今天世界面對的三個最大問題是甚麼?好。現在想一想解決三個問題的……到底較容易?不難想像,大部份人都會覺得要找出問題,基本上沒有難度,為甚我們這樣反應這個現象背後反映了甚麼

例如,每年美國有三千萬噸廚餘,經循環再造後,當中仍有約四份之一被送到堆填區,釋放出來的沼氣起二氧化碳有害二十或以上。要解決這問題,一般人都要求政府收緊法規,於是美國環境保護部門在2014年立法禁止商業機構棄置廚餘。但除了懲罰這個方法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答案呢?不少地方就有慈善機構與商界合作重新分配快將到期的疏菜到各個有需要家庭;猶他州亦有一間叫EcoScraps公司利用創新科技,將廚餘在不釋出有毒氣體的情況下轉化為有機肥料,據現時統計,轉化一千五百萬磅廚餘可減少九百萬磅沼氣。

假設有更多傳媒探和討論各種不同解決廚餘方法,而不是只專注於批評傾倒廚餘,大應該對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可以有更深了解。但絕大部份新聞工作者較喜歡評論問題而不是答案──試想想,當這個世界負面報導完全蓋過答案與真相,社會將變得怎樣?人類還應不應對未來存有希望即使傳媒遇然會在這種晦暗的世界觀中,少許好消息、英雄事跡、勵志故事,但零星落索的點,效果當不會像定期報導有創意的人及各種答案,能夠為社會帶來改變

留意:報導答案並不是要求傳媒要變成不同議題的倡導者。傳媒應該維持客觀報導的本質──環顧四周,解困新聞學其實隨處可見:在商業報刊,一般也有公眾關注的創新科技解決方案,故介紹與比較答案這種手法,有能力保持覽量及影響力。為甚麼?因為讀者以至社會整體,最終不是需要問題,而是答案。

傳媒習慣看門狗的角色,揭示錯處但其實社會上尚有不少舊問題和出現了許多新問題需要解決──解困新聞學始創人David Bornstein 有云:「解困新聞學不單止關心做壞事的人沒被傳媒揭發,但更關心為社會作出改變的人被埋沒。」地球三在面對很多問題:貧窮、失業、人權等等,社會需要具創意的人、團體、慈善機構、商界、政界去解決這些問題。今天新聞工作者的確具備潛能去改變人們對世界的看法,因為傳媒可透過檢討報導的真相,找出更好的答案

再次思考一下你剛剛想到那三個問題?卻原來,解決問題的答案其實離我們不遠,只要我們願意努力散播有關解決方法,令比較答案這種報道手法成為全球新聞新思潮,我們或者便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