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Lab:以合作精神回應 BANI 的未來世界
This article is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黃英琦著 Good Lab 的首七年,建設了實體的社會創新共享 Hub、一個每天有許多思維和行動在碰撞、也具備合作可能的樞紐。建基於這個 Hub 的人脈網絡,Good Lab 在過去四年能以三個目標平衡發展:建立中介角色以促進跨界合作的社創顧問服務、推動社創的能力建設及人才培育、及以設計思維和逆位思考帶動社區創新,回應未來。 多年前,有人用 VUCA (volatile, uncertain, complex, ambiguous) 來形容未來發展的多變和不確定。在2019年前,此詞對香港很遙遠,這裡一向是福地,民、商、官、學縱使不是天天都在順利互動,但每個界別和機構都有其目標和規劃,我們習慣用線性 (linear) 思維,相信按步就班,只要努力就能達致目標。若在2020年前有人提出要留意 VUCA,未來會不似預期,要設計 Plan B,相信換來的是杞人憂天之類的恥笑。 經歷過去三年,相信大家終於明白 VUCA 了:疫情肆虐,令人感到動盪不安,本來清晰的變得複雜,事先規劃的工作會突然不能發生。此時,一位美國人類學及未來學家,提出用 BANI (brittle, anxious, non-linear, incomprehensible) 去思考未來。 習慣了線性想像,我們的腦袋如何面對「改變」,如何感受一個脆化、焦慮、非線性和難以理解的世界? 例如近來有奇怪的意外頻頻發生,如手術室的燈會突然跌下,意味著許多系統表面運作如常,但原來有部件已在「脆化」。同樣道理,一個界別或市場的危機,也會導致地球另一端的破壞 (disruption)。我們處身資訊年代,但當資訊爆炸,就會變成選擇困難,新聞真假分辨不了,亦會帶來「焦慮」,令人只想躺平。那我們該如何看待系統的重整更新、如何重視自我照顧,提升身心健康? 合作精神是豁然開朗的出路 「非線性」的感覺,像是一齣在時間線上跳躍的電影,或像一大卷毛絨線,找不到頭尾和出路。那麼,長遠規劃在看不見終局的情況下,還需要嗎?就像大家忽視卻好重要的氣候極端化議題,可能要有不一樣和突破性的策劃,否則結局只會更差:在脆化、焦慮和非線性的世界,好多事情和決定都是「難以理解」的。 Good Lab 是社會創新的實踐者。社創人有個特點,就是矯健 (agile)、敢於實驗、樂觀、認為「總會有方法」。面對 BANI 的世界,Good Lab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疫情下的創變精神
This article is currently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The English version will be uploaded at a later time. Thank you. 黃英琦、蕭曉華著 著有暢銷書籍《人類大歷史》和《 21 世紀的 21 堂課》的歷史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在一次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專訪(註一)時表示: 「病毒正利用人性中最好的一面,也就是我們樂於表達情感、照顧病弱的部分傳染給我們。現在我們被迫保持社交距離,以更明智、理性,而不是情緒去決定我們的行為。」 這位以色列的年輕學者,長期以宏觀的視角省思人類的現在與未來,今次,他因應全球大流行的新冠病毒,提出一個人們預想不到的事情:疫情會否改變人類的本性,亦即是我們本來所具有的互助和合作精神? 在哈拉瑞眼中,新冠疫情引發的健康危機並非是最嚴重的一次。事實上,對比過去疫症蔓延,人類更是束手無策。譬如在歐洲中世紀肆虐的黑死病,當時的死亡率達四分一甚至一半,人們不單對病毒元兇一無所知、不會研發疫苗,當時的醫學界更認為,黑死病是由不吉利的天體運動星象所引發。 當歷史不斷推演,醫學和科技不斷進步,他認為,人類已備有戰勝這場疫情的所需:在疫情爆發初期,中國在短時間甄別出病毒的基因排序;繼而,各國的科學家合力研發疫苗,亦是迅速地在十個月後,將疫苗推出全球。 哈拉瑞在另一篇文章〈Harari: Lessons from a year of Covid〉 (註二) 再提到,在古時進行封城,會出現糧食短缺和人口死亡;今天,封城對糧食生產只帶來輕微的影響,例如,美國只需1.5%的農夫便能供應全國和出口的糧食需求;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亦學習從實體空間轉移到網絡上繼續進行。 不過,哈拉瑞不是絕對地樂觀。他說,即便如此,疫症危機還是沒有得以解決,「當全球科學家通力合作,各國的政治領袖卻傾向保持敵對。」 我們同意哈拉瑞的語重心長;他說,疫後重生取決於應對病毒的選擇——是孤立個體、以監視隔離「保護」公民;還是通過社會團結、建立一個全球性的合作系統以禦防日後的大流行疾病,並賦權公民戰勝危機? 香港第五波疫情已稍緩,然而,二月那些創下每日最高確診病例全球記錄的日子,人人自危,醫療系統一度崩潰,叫人心痛的景象仍是歷歷在目:醫院外,長者披著保暖錫紙在戶外病床輪候看症;醫院裡,遺體無處安放,甚至與病人同處一室…… 「當你踏入急症室那一刻,覺得好似一個戰場,屍橫遍野。做極都沒有出路,幫得這個、幫不到那個。」有前線醫護人員向傳媒說。 (註三) 當每個人的身邊總有朋友或家人確診,在限聚令下,熱鬧的城市變得蕭條,政府手忙腳亂,資訊混亂甚至矛盾。然而,香港人似有總與生俱來的俠義精神,我們看得見社會不同崗位的創新者在默默出力,以微小的力量回應社區所需。 民間小行動:資訊共享 賦權公民 圖片取用自程展緯 Instagram 二月下旬的那些日子,核酸檢測動輒排隊兩三小時,最簡單的互助,莫過如街坊開設whatsapp群組互通消息,通報哪裡的檢測中心人龍較少,有機地自行分流。清潔工友在疫情下工作,風險極高,關注勞工權益的藝術家程展緯,遂入職港鐵外判清潔工進行調查,他以創意的表達方式(用落葉砌成文字,或穿上寫上訴求的垃圾膠袋等),於社交媒體發佈帖文喚起關注,成功替港鐵清潔工友,爭取一天兩個口罩和抗疫基金。 此外,不少民間組織更透過社會創新去解決各種疫下危機。 今次疫情出現急症室爆煲、抗疫物資和糧食搶購潮,其中源於資訊混亂引起公眾恐慌所致。浸會大學一項調查發現,超過六成受訪市民認為抗疫措施的資訊混亂,建議政府「如果希望降低公眾在疫情下的疑惑、恐懼和焦慮,資訊傳播就要更加透明、及時和準確。」 (註四)
Moving Mountains: Innovating the Public Sector in Hong Kong and Beyond
Bringing innovation to the public sector is perhaps inherently difficult, but it is not impossible. More governments have set an example – applying Design Thinking to transform their public services and innovate for inclusive, responsive solutions in more ways than
3 Questions to Ask Before You Go to a Social Innovation Funder
In many ways, conceiving a successful social innovation project isn’t much different than deciding whether or not you’re ready to have a baby -- it takes time. If you’re in the early stage of developing your project, here is my
How to Scale Your Solutions – Tips for Future Social Innovators
By Kelvin CHEUNG, Director of Training at Good Lab Could how you design and implement your initial social innovation project limit the scale of your impact for years to come? Kelvin Cheung, Director of Training at Good Lab Foundation and founder
How Do You Buy A Birthday Gift?
By Kelvin CHEUNG, Director of Training at Good Lab It was recently my birthday, and I got some presents. A gift can be very generic, or very personalised, it’s not about how much the gift is, or what brand it is.
Innovat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to Narrow The Ga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Citizens
A situation in both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is happening more and more often. It’s a scene that is played out across the world. Citizens are unhappy about a decision made by a government and thus resort to different forms
由創新教師帶頭 移走教育制度的三座大山-黃英琦
This article is currently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